早读材料(二)

群振 12月 12, 201518:49:12教材资料7,2631阅读模式

一、大声诵读并用心理解感悟内容:

1、时文:

投毒案终局:补补生命伦理这堂课 ■ 社论

复旦投毒案的终局,解决的只是正义与否的问题,社会对该案的反思,应被导向生命伦理教育,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社会,当补上生命伦理这堂课。   

昨日(2015年12月11日,编者注)下午,随着罪犯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投毒案”至此走完了全部司法程序,林森浩本人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名校学子、同窗挟恨、祸起琐事……集结在该案上的诸多因素,想令其不引发社会关注都难。围绕这起案件,舆论一度形成了立场相左的两个营垒:一派 认为,林森浩投毒害人,死得其所;另一派认为,林尚且年轻,应当给他机会。舆论喧嚣,举国关注,但司法有其自身的逻辑,包括需尊重传统和先例,尊重不同个 案在处理标准上的统一性等,不可能轻易被舆情牵制,完全随网络民意而起舞。而这些逻辑,跟单方呼声或“刀下留人”联名呼吁之间也保持着某种隔膜。   

在立法层面没有废除死刑的情况下,该案的最终结局,并未超出很多人的意料。不过透过汹涌舆情,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民意”与林森浩最终处理结 果之间的深层勾连。那就是,“杀人偿命”、“同态复仇”的朴素情感,仍在主导着很多人的朴素正义观。事实上,我国刑法近年来的修改已大幅减少了死刑罪名, 司法机关对死刑判决也已变得史无前例地谨慎,但对故意杀人这类罪名保持死刑规定和维持死刑判决,仍具有庞大的民意基础。   

黄洋父母在听到最高法核准死刑消息后,感到“终于可以告慰亡灵”,并要去儿子坟前祭奠。如果替换位置,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心情。甚至林森浩 在行刑前受访时也表示“非常理解黄洋父母的心情。换作是我,我也会恨”。然而,“杀人偿命”、“凶手伏法”只是最无奈的一种正义。多死去一个生命带来的 “欣慰”,终究仍是一种沉甸甸的悲剧。在这种悲剧面前,理智的人不会有“欢呼胜利”、“大快人心”的“雀跃”。林森浩的死,绝不应被看作“庶民的胜利”, 相反这是一首“生命伦理的悲歌”。   

一起投毒事件,一个持续数年的诉讼,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赢家。对林森浩的父母而言,中年丧子之痛如同“晴天霹雳”;黄洋的父母虽已“报仇雪恨”, 但儿子终究还是回不来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番沉重的代价,带来的不应是基于“杀人偿命”的简单狂欢,而应是关于生命伦理更入骨的认知。也只有以现代生命 伦理去冲刷掉“快意恩仇”等观念凿痕,才可能带来更普遍的“善”和更高层次的公序良俗。   

这种生命伦理,也包括将生命本位意识嵌入基本价值观涵养中。本质上,复旦投毒案终局,解决的只是正义与否的问题,并没有拯救出那些“中毒”的青 春。一起悲剧以另一重悲剧方式收尾,对其的反思,就应沉潜到包括生命伦理在内的广阔的社会成因与文化土壤中去,才能更好地疗伤。像像林森浩自己就曾反省 过,“我没什么价值观”“底线,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需要学习的……一直以来,我的成绩都还可以,可能有点自我”,而这跟投毒之间的隐秘关联,就在提示着生命 伦理匮乏可能指向的后果。   

“双输”的结局,留下的不应只是一句叹息。林森浩在临刑前希望“不要再纠结在一个愚蠢人的一件愚蠢的事。社会舆论应当帮助黄洋父母积极生活每一 天”,而我们或许该在抚慰两方父母之外,更多地将反思视角投向生命伦理教育等,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当补上生命伦理的课,避免悲剧重蹈。       

2、文言文语段诵读:

(为加下划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

译文:皇上问柳公权关于书法的问题。公权答道:“心正的话笔就正,笔正就可习书法了”当时皇上荒废放纵,所以公权借此提及。于是皇帝正色,醒悟他是 用笔来进谏言。公权常常与六学士一道在便殿侍奉,皇帝称赞汉文帝持俭。于是举起自己的衣襟说道:“这件衣服已经多次被洗过了”学士于是都恭贺皇帝节俭,唯独公权无语。皇帝问他,公权回答:“做皇帝的当引进贤哲而远离不肖之徒,采纳臣子的谏言,申明赏罚。穿(多次)浣洗过的衣服,这不过是小事情罢了,并不是有益于治理国家的措施。”

断句答案:人主当进贤退不肖/ 纳谏诤/ 明赏罚/ 服浣濯之衣/ 此小节耳/ 非有益治道者。

3、诗歌诵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二、必背内容,周测考查

1、文言实词积累:

安★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倍★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本★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成语助记: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2、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庆祝、祭祀等活动)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此处为隐藏的内容
发表评论并刷新,方可查看

3、优秀作文诵读。

划横线部分必背,周测考查: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

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承)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转)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合)

4、名言背诵:

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⑵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捷克/米兰•昆德拉

⑶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⑷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布满了虱子。——张爱玲

⑸生活永远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糟。——莫泊桑

⑹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 悲哀。——冰心

5、成语必背:(近义成语辨析)

⑴饥寒交迫:饥饿与寒冷交相逼迫。形容无衣无食,生活困苦不堪。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啼饥号寒:因为缺乏衣食而啼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⑵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

命在旦夕:旦夕:早晚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生命垂危,很快会死去。 岌岌可危:岌岌,危险貌。形容极其危险。

⑶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一清二楚:十分清楚、明白。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象新近发生的一样。

6、初中篇目背诵: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2月 12, 201518:49:12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教材资料

新高考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一、描写处境困难  战胜挫折取得胜利 1.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哀”是悲愤、悲壮之意,不可理解为“悲痛、悲哀” 2.安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