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说起来真心不短,但我个人看来,又是如此的匆忙,甚至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闲。还好,他们毕业了,明天,高考成绩结果就会出来,他们的命运也就明了,这几天,我还是反思下自己的问题吧。
一、外有压力,内无动力
整个三年的教学节奏基本上就是,成绩好了点,下去;再好一点,再下去。为什么会好一点,因为太差,各方面的压力就会很大,所以收心,努力地干上一段时间,然后,觉得各个方面没有压力,就会松懈,然后压力又变得大了,然后再奋斗,所以整个阶段都是在被动中进行的。力气出了很多,但却是给人穷于应付的印象。
教学节奏太易受别人的影响,没有自己的节奏,没有自己的成绩,问题在被动中度过的。下一轮的时候,工作一定要有一个远期目标,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思路,要主动出击。
二、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
备课的依据不是学生,而是自己,这样准备的内容往往是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所以平时讲的东西有些难,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就好不哪里去。讲授内容要学位零打碎敲,难易结合,张驰有度。学习当然应该有紧张,是不是也该有轻松。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三、温故而知新
讲授内容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接受,所谓趁热打铁。但如果学习的内容太集中,而这得集中的时间又太长,又可能造成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所以,有一个词说得好,叫保温。即学习后面的,一定要复习前面的。特别是在本校,考试非常频繁的时候,如果学会保温,一定会置于不败之地。
四、知识储备不系统
平时储备的知识少,备课压力就大,应变能力也弱。这一段时间一定要把有用的资料好好的梳理下,以备后用。相信,以后的授课过程会变得相对轻松些。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