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片篇文章转载自:家长慧,现在教育类的文章泛滥,让人有耐心一下子读完的文章很少,而这篇文章作为一线教师的谆谆之言,实在可贵,这对教师、家长、学生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仔细阅读,认真揣摩,我们可能会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走向成功!
下面是正文部分:
亲爱的各位来宾各位一中最尊贵的客人:大家上午好!
(专家的客套话:)
大家可能是看了报纸上的广告来到这里的,海报上说有今天有专家在这里讲有关初高中衔接的讲座。我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认识我或听说过我,我不知道大家对专家的看法是不是和我一样。比如,专家讲座都喜欢坐着,坐着讲不出来的是老师,我就是,看到讲台就兴奋的老师。如果非得叫我专家,请在前面加“土”或者“草根”什么的定语。反正我不想当专家,主要是自己受不了那份约束,因为专家说话总要对更多的人和更多的部门负责,抢跑,明显的违规嘛,专家是不敢用今天的标题讲座的。
拿着手机给大家讲,大家就感觉我有些另类,没别的啊,因为我习惯在手机上写东西,就在上面写,就按上面的读,特别真实和亲切,就像和朋友聊天,就好像在朋友圈分享……
专家只喜欢说成功不喜欢说失败,然而,教育的复杂性让我时刻如履薄冰,凡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成功,我奋斗到现在,也只是努力让自己少一些失败,尽量躲避一些烦恼,我就满足了。人过四十,我不再为自己没发财而烦恼更不会因为没当官而郁闷,所有的烦恼,来自对孩子的担忧……大家冒着酷暑而来,我们相聚在这里, 就当是提前给各位开一个新高一家长会,不要提高到专家讲座的级别,否则我会有压力。
我的报告如果能让大家朝无忧的家长靠近一步,我的心里或许会好受些。
(专家对三类专家的解读:)
我为什么对专家敬而远之呢,在我看来,教育专家一般有三类,一类是劈头盖脸义愤填膺炮轰中国应试教育,说得听众热血沸腾巴不得喊口号“打倒万恶的应试教育”,可是你一回家看到孩子的名次马上就要和名校无缘,你得马上改主意,你还得指导孩子做卷子。
第二类专家和颜悦色苦口婆心,举出N多有关爱啊民主啊平等啊和孩子交朋友啊要低着头和孩子讲话啊的例子,超级精彩和感人,听得家长舒服孩子更舒服……要问为什么这么做,他的理论依据就一条:美国人是这么做的。这类讲座讲完了以后的常规套路就是专家要卖书卖资料卖光碟什么的。可是一回家仔细一研究,一些看似无懈可击的教育理论, 发现你家的中国孩子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比如他们说学习是快乐的,可是我的孩子根本就快乐不起来或者说快乐了成绩就好不起来,在我看来,学霸是用小痛苦换大快乐,只是快乐的方式和学渣不同而已……比如他们还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的孩子的兴趣就是动漫就是电脑就是游戏就是吃就是睡觉……这些兴趣也能当老师?显然他们在胡说八道,他们为什么不强调学习中的品质和意志的重要性?他们为什么不分析学习中的痛苦?他们为什么不愿意重复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好人”……
这些教育中的灵丹妙药?是因为已经被古人研究过了没有新意?还是因为教育方法的简单和粗暴不利于推广?又或是因为重复这些不利于他们写长篇大论不利于他们作报告不利于他们卖书……我真的不明白。
第三类专家不知道是受谁的委托,旗帜鲜明的反对“择校”反对“赢在起跑线”反对“一切向‘分’看”,理由是教育这么均衡何必择校,成才有先后哪有什么起跑线,行行出状元何必在乎分数。他们自己的孩子呢,都朝他们反对的地方和方向去了,难道他们的反对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腾地方?
如果大家对我刚才说的感兴趣,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今年写的发在朋友圈里的免费三篇文章《逆谈家庭教育》《虎妈猫爸观后感》《孩子的自信去哪儿了》,文章中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人不代表任何组织,因为我就是家长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这些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就是我的女儿——一个读初一的孩子,敢让自己孩子看就证明我今天不想糊弄大家,水平不高不是态度问题,但我不能对不起大家浓浓的沉甸甸的父母心……
我,一个山乡之民提着蛇皮口袋走过高考独木桥来到大城市,我感谢应试;我,一个靠指导学生做试卷获得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我没有理由反对应试;应试,让我表面看起来那么成功,因为得到应试教育的诸多好处,所以我绝不是一个讨厌应试教育的第一类专家。我,一个视教育无比严肃无比神圣的霸父,集失败和挫折于一身的中年人何必以朋友心态去媚俗去讨好一个未成年人,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朋友?谁影响谁呢?我真的不敢和孩子做朋友,不敢做第二类专家。第三类专家我肯定不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相聚,就是为了赢在高中起跑线上……这就是我今天
讲座的主题——抢跑!
我讲如下几个观点:
一、初高中衔接有必要
衔接就是过渡,衔接就是准备,衔接就是预热,衔接就是提前进入状态。没有人怀疑游泳之前试水防抽筋吧,没有人怀疑跑步之前活动关节防扭伤吧,所以我相信没人怀疑高中之前要衔接吧!高中阶段的终点就是高考,目标是高度严格的一致,如果抢跑不重要,怎么会有违规“抢跑”这一说,如果抢跑不重要,裁判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当今社会,哪家的孩子教育不重视哪家孩子不聪明?高中三年,已经无限延长了孩子的学习时间无限压缩了孩子的休息时间,孩子哪有时间和空间去追赶。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起点就是终点。因为你在走的时候,别人可能在奔跑,你在奔跑的时候,别人有可能已经坐上了车……
同志们,在孩子求学的路上,我们应提前轻松的让孩子搭上车。不要觉得重复学习会让孩子激情破灭,在中国,还有不重复的教育吗?题目的难度和陷阱的设置已经开始脱离学科知识本身了,试卷的长度已经让三分钟做对一道题和五分钟做对一道题有了本质的区别,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前学了的孩子在强化,没提前学的孩子在消化,同学之间竟然有如此大的学习状态差异……
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颠覆了一些中国传统的许多教育观念,比如“拔苗不助长”——但就是高一截,“笨鸟要先飞”——聪明鸟飞得更早,“高分就低能”——分数都抓不住你还能抓住什么?……如果你真相信这些,你们就中了专家的圈套,孩子跟着你从此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充满委屈毫无快乐可言。
二、家长正能量
逆反是正能量的最大敌人,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牢骚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影响了孩子对这个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和判断。 未来不是属于有钱人更不属于没钱人,是属于正能量的人, 鼓励孩子不要跟消耗他的人在一起,去和正能量的人交朋友。和一个消极的人相处,如同对一台电扇谈理想,它会一个劲的摇头。教育需要正能量,家长千万不要牢骚不要逆反。
可能有人说,逆反是用在青春期头上的词,怎么能用在我们家长头上呢。我不这么认为,逆反是从青春期开始的,如果没有扭转过来,逆反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我可以列举一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比如听到“高分低能”“学渣逆袭学霸”的故事你就兴奋你就特别爽……
曾有一个流传很广名叫张二狗的故事,故事中的我自小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永远排第一并考入大学,而同学张二狗则惹事生非,标准的“学渣”。张二狗初中毕业从包工头干起,最终成了大老板。很多年后,我处处碰壁生活拮据,张二狗却风生水起,成为了“社会的骄傲”,故事的结局是作为学霸的我给同学张二狗打工……此故事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上学时一定要善待你身边的差生,因为将来你大学毕业去工地搬砖时会发现他们就是你的老板,这是多低的概率啊,就如同你此时此刻跑到北京天安门随便抓一个女人,一翻过来一看,是你老婆……
高考期间,这种故事更是演绎得层出不穷:十年前的高考状元,发现他们没有一个变成马云马化腾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个所谓的“科学数据”给了更多人鄙视学霸的理由。其实这个调查在刻意回避一个问题,学霸们纵使没有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都不差。而如果你肯把学霸的范围再放广一点,不再拘泥于高考状元,就会发现李彦宏、王小川、张朝阳这些互联网大佬,无一不是毕业于清华北大的“学霸”,马云数学偏科英语学霸,怎么你把他当成学渣呢?有人说俞敏洪也是学渣,可他好歹也是北大的学渣啊。如果你不信,你去这位“学渣”开的公司去应聘试试,看他们看不看你的学历?如果你还是不信,你去向这位“学渣”请教:您的儿子教育如何打算?他会说那还用说,当然要让他读最好的大学……
偶尔一个过得不好的学霸或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学渣冒出来,被媒体放大再放大, 无非就是告诉人们: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我不怀疑这类故事的励志作用,以及对在困难和挫折中奋斗的我们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但,也难免让一些没有头脑的人马上得出一个“学习无用”的结论。
这是一个学霸当道的主流社会,关于学渣逆袭学霸的事,当是笑料罢了,如果孩子不懂事,也这样看,那咱们就掉大了。如果我们家长抱着一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让孩子觉得读书无用学历无用,那您的孩子就毁掉了。学习能改变多少人命运不好说,但是努力总是没有错的。“高分低能”有没有?肯定有!但我运气差,虽然我教了近20年书,是这个三线城市里算是把学生送到清华北大最多的老师,可一直没有碰到过过,而我所见的,都是高分高能的孩子。
所以,不要因为小概率事件中的张二狗而动摇我们培养孩子的决心…… 不要纠结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有限度的顺应应试教育,同时最大限度的坚持素质教育,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谁都可以发现中国教育的问题,但谁都无法解决,我们伟大的党都解决不了,而渺小的我们,何必牢骚,何必逆反,逆反是对自己无能的哀嚎,强大我们和孩子的内心吧,何必无谓的挣扎……
我只是一个地位卑贱收入底下的普通老师,我没有能力逆反,或者逆反的代价实在太大,我选择了屈服和顺从,四十岁后,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最大的成熟就是顺应潮流……
应试就应试吧,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喜欢应试,因为,这是我们孩子挤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机会!
我上面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因为我觉得只有我们老师家长孩子都统一了思想认识,认可高考这种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才能坚定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我,一个老奸巨滑的应试老鬼,才可以给您支支招,否则您会觉得我今天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恶心。
教育好孩子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说句实心话,教育不需要创新, 在高考指挥棒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想走捷径的一本万利的改革都是某些专家在作秀,都是拿我们的孩子在做实验……
我认为教育需要常识和良知,常识是什么呢,就是“时间加汗水”“态度决定一切”“吃得苦中苦”之类的千古良训,良知是什么呢,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对明天的美好的期盼,就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初高中的区别:
这一点其实不需要我谈,因为大家可以到百度上去查,不仅整体差别可以查,语数外语理化生学科差异也可以查,万能的度娘,是我们学习的最佳途径……但为了我今天报告的完整性,我按我的思考列举几点:
1、高中老师不再“死盯”学生了。 老师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不象初中老师那样是权威了, 看起来没有初中老师负责了,作业不需要家长签字了, 没有什么留孩子过关不放学的现象了,老师不喜欢请家长了……不自觉的学生感觉到高中还好玩些了,不努力的家长晚上可以去打麻将了。
2、早晚都要上自习了,星期六全天甚至周日半天要上课了。不再像初中那样纠结周末去不去班主任哪里上高价课了!
3、自习课增多了,不自觉的孩子无所适从了。
4、严格排序了,心理不坚强的孩子哭了。
5、表扬少了,高帽子少了,感觉老师不重视自己了。孩子领先优势没有了,一些孩子心理失落了。
6、 高中学习讲合作了,闭门造车效果就不好了。高中更需要伙伴了,好的人际关系关系更有利于学习了,不想超越自己只想战胜别人的人一事无成了。
7、高中的班干部不再是摆设了。不再是保姆式的初中小学了,许多具有管理才能的孩子不再被埋没了,高中的自主管理需要大批品学兼优师生共赏的学生干部了。据我观察,高中当了干部的学生,一生基本上都是干部。
8、 班级孩子相对初中更整齐了。 要按中考成绩分流到省示范、市重点一直到普通高中,到学校后又可能要分层要分快慢班了, 平行班的孩子要受伤了。
9、男老师明显增多以及男老师的优势表现出来了。班主任不再被语数外老师垄断,理化生涌现更多更出色的班主任,再只挑语数外班主任你就落伍了。
10、知识陡然加深加广,更抽象更枯燥了。学习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战胜错误争取正确的耐心了。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它是选拔精英的教育。知识不可能简单了:做好吃苦的准备吧!
四、怎样做一个出色的高中家长。
1、做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家长。
孩子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家长,你如果还在做初中生甚至做小学生的家长,毫无疑问,你就拖了高中孩子的后退。孩子长大了,对家长浅层次的需要更少了,对家长深层次的需求增多了。随着人的学习能力的退化,往往是我们做家长的智慧增长比不过孩子成长的速度,所以,家长在白天忙完工作以后,在孩子入睡以后, 夜深人静时,我们还要努力看书努力学习还要努力思考,分析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每一次和孩子的交流都要认真准备,就像老师备课一样,每次只要谈一个主题,不要翻旧帐。
今天的高中与20年前我们所上的高中完全不一样, 今天各位放弃休息能来听一个高中老师聊现在高中的那些事,你们就是家长中的精英分子,因为你提前知道了孩子到高中将要面对的一切, 你了解孩子你懂孩子,这是您征服孩子的第一步,孩子因为有您这样的父母而自豪而幸福。聪明的孩子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产生一些看似叛逆的观点,有一些被无知的父母压下去了,有些被沉淀下来成为隐患。莫言说: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因为我认为敢于最早地举起反叛义旗的孩子必定是乱世或者治世的英雄。要把一个有思想有叛逆的聪明孩子引向正道,必须有一个前提:父母必须具有相当的质量。所以,我们家长要努力学习。
2、关注欣赏和守望远远胜过无休止的唠叨。
有些家长的电话我是不敢接的, 因为电磁辐射因为我的臂力不支。有些家长到学校来,我都要躲进实验室,她一来就是一整天,每个老师要听她讲一个多小时……
孩子就是被她咕坏的,我推测,在家里这个孩子是插不上嘴的,她还在怪孩子回家不说话,得不到孩子任何信息的家长就越不踏实,就越唠叨……唠叨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没沟通,没沟通是因为没倾听,没倾听是因为没尊重,没尊重是因为没认同,没认同就会话不投机,恶性循环,孩子的耳朵和嘴巴早就功能性的对家长关闭了。
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孩子有困难和困惑,我们家长没有什么高招,我建议还是在一旁关注和守望,微笑着给孩子战胜挫折的动力,无声胜有声,有时候教育中的无为就是有为。 不要成天唠唠叨叨,什么吃饭慢,喝汤响之类的改了十几年的毛病都没有改的就不要改了,就把它当个性伴随一生好了。孩子大了,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坚持一种策略:明确的目标,隐形的工作。智慧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很多都是默默进行的,只言片语胜过歇斯底里。
3、那类孩子需要补课?
我一直对孩子报班的问题,表现出无比的清高,我一直固执的以为孩子报补习班是我们家长不自信的表现甚至是对我们智商的侮辱。现在的应试教育,孩子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在学校每个知识点至少重复三遍以上,核心重点知识将训练五遍以上,如果你的孩子还需要补习,明显的态度问题,态度不行补态度方法不行补方法知识不行补知识,不能错位,要对症下药。不爱思考的学习就是态度问题,学习的灵魂是深思考,勤奋的标志是动脑筋而不是熬更守夜,学习的过程是有意注意而不是无意注意,如同我在一中校园里走了十几年不知道香樟树有多少棵楼梯有多少步一样,这跟时间长短无关,有些人奋斗到七十岁也考不上大学就因为在长期在无意识的学习,有些知识的获得真的只需要专注一分钟就会了……
五、关于课堂:
六、学习方法:
七、自主学习:
八、学习规范:
九、扬强扶弱:
十、重视身体: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