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回助读

群振 1月 19, 201701:00:53品味鲁迅11,9365阅读模式
摘要

《红楼梦》在本回告别了开端的神话与宿命色彩,揭开了社会温柔的面纱,看到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艰难和无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一、【情节梳理填空】

贾雨村补授应天府,刚刚到任,就受理英莲被拐一案。原来是本地的一个小乡宦冯渊买了一个被拐卖的丫头英莲,还未领回家,那拐子又把丫头英莲卖给金陵一霸薛蟠。薛蟠与冯渊争买英莲,冯渊被打死。

雨村欲拿薛蟠, 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的门子阻其发签。随后门子拿出一张本省的“护官符”给贾雨村,并向他讲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 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 ( 薛 ) 。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此案。薛蟠夺走英莲后,随母亲薛姨妈、妹妹宝钗入京,在荣府东北角上梨香院住下。

二、经典情节

1.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第2、3、4回 )

①贾雨村因贪酷而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黛玉读书。②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东家向荣国府求助。③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④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⑤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补授应天府。

三、思考题

思考题 1:“护官符”体现了四大家族怎样的 特点?使用了怎样的语言技巧?

参考答案:体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富贵、豪奢、权倾四野、地位显赫、相互勾结的 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权势者们肆意侵吞民脂 民膏、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使用 了夸张、比喻、谐音、双关等语言技巧。

思考题 2:根据贾雨村在英莲一案中的表现, 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通过英莲一案的审理过程可以 看出贾雨村的虚伪、圆滑、世故、徇私枉法的性格特点。

思考题 3:简述《红楼梦》中“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过程。 

参考答案: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告至应天府。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三、简述题

1、选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作简要的人物介绍。

[薛宝钗]

宝姑娘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2、《红楼梦》前几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都具有总纲性质,试就其一作出说明。

答: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总体介绍了贾府的环境;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所见的人物,总体介绍了贾府的人物,所以起总纲作用。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情节,总体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明确了贾府的外部环境,所以也起总纲作用。

3、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红楼梦》第三回“摔玉”事件中反映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因为贾宝玉家中的姐妹都没有玉,他一向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本为家中姐妹们感到不平,而如今又得知林黛玉也没有玉,他更觉唯独自己有玉,有什么意思呢?于是就解下脖子上的玉,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显示出他的叛逆的性格。

4、如何看待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

贾雨村这个人他的一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某些读书人的一个完整的经历,这个经历呢,就是苦读、赶考、高中、为官、革职、复出、高升,最后枷锁扛、获罪,就是一个读书人,做了官,最后获罪,属于这种类型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贾雨村身上体现出来了。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就是贾雨村为官,就是他中了进士以后做官那个时期,在这个时候一个本来非常优秀的,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本来完全可以为社会、为百姓做一些好事的这么一个大丈夫,在肮脏的官场当中逐渐地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

5、贾雨村判案(“葫芦案”的始末)(性格:谨慎、虚伪、阴险狡猾、徇私枉法)

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买丫头英莲打死了小乡宦之子冯渊,被冯家告至应天府。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顺水推舟,胡乱判了此案,并书信告知贾王两家,打发了门子。

最后薛蟠夺走英莲,又逍遥法外。

6、联系《红楼梦》中门子拿给贾雨村的“护官符”,试做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

答案:从“护官符”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尊贵、豪富、奢侈,从而反映了当时宫廷及官场的腐败,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7、《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葫芦案”指的是什么案件?这一回是具有总纲性质的一回,试结合情节加以说明。(2014届扬州中学周练卷)【4回】

答:“葫芦案”是指薛蟠强抢英莲,打死冯渊一案。(1分)这一回通过门子引出“护官符”(1分),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1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1分),明确了贾府的外部环境(1分),所以说起到了总纲作用。

四、阅读方法指导

我们怎样阅读红楼梦:借他山石读原著——专题研究类(张安群老师资料)

(一)作者传记类

周汝昌:《泣血红楼》《曹雪芹小传》

樊志斌:《曹雪芹传》

(二)文本细读类

周汝昌:《红楼梦小引》

王蒙《红楼梦启示录》

白先勇《细读红楼梦》

欧丽娟:《大观红楼》

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

(三)专题研究类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俞平伯:《红楼梦辨》

刘再复:《红楼梦悟》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邓云乡:《红楼梦导读》《红楼小识》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李希凡:《红楼梦人物论》

马瑞芳:《红楼梦风情谭》

李鸿渊:《<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

李梦溪:《红楼梦的儿女真情》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等。

(四)相关作品类

《诗经》《楚辞》

《西厢记》

《牡丹亭》等。

三、借他山石读原著

参读著作贵在借鉴红学研究者的研读视角、研读方法,对话其研读成果,以启发自己对原著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所以,参读最终要唤醒自己,从而获得阅读与鉴赏《红楼梦》的门径。这个时候,再读原著,无论是细节的品味,还是深意的领悟,抑或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真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顿悟之感。

四、咬文嚼字读原著

《红楼梦》经反复阅读,会让人觉得情韵无限,趣味横生,那种“时于会心处,掩卷自欣然”的感觉,是一种人生至乐,是一种纯粹而恒久的审美感受。经过多次阅读,我常常能发现《红楼梦》看似寻常浅易的字眼里藏着许多令人会心欣然的妙处。于是,我常不自觉地捧起它,在文本细读的世界里,享受其丰富的内蕴,感受其深厚的审美情味。

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作者写了她的一段心理活动: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这段文字,只读到“双亡”“无”“依栖”等字,就深切感到林黛玉寄人篱下、孤栖无靠的可怜处境,真是字字让人落泪!
作者多次描写林黛玉生命里的“无”,第三回,林如海劝黛玉投靠外祖母,曾说:我们怎样阅读红楼梦
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林父语言朴实,也是字字让人觉得凄楚之至,“多病”“极小”“上无” “下无”“依傍”,平凡字眼彼此叠加,将黛玉之处境说得极为悲戚,不仅黛玉自己洒泪,连我也为之倾洒一腔眼泪。

《红楼梦》的文本意趣无穷,作者仿佛不经意用的字眼,本身也只是平常语言,但联系前后文,细细琢磨,却觉得平易里藏着许多意味。例如第二十八回,我读到作者写宝钗“羞笼红麝串”的时候,就从“可巧”二字读出了不少深意: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昨儿见元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可巧”二字写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红麝香串,品来觉得意味深长。

宝钗是个喜爱穿戴这些妆饰物件的人吗?我们以原文文本为据,在比照阅读中深入探究。第七回,薛姨妈托周瑞家的把宫里头的新鲜样法的宫花送给姐妹们,作者写了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对话王夫人道:“留着给宝丫头戴吧,又想着他们作什么。”薛姨妈道:粉儿的。“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炒这是作者第一次写宝钗不爱妆饰的花粉。第四十回,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宝钗住的蘅芜苑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又嗔着凤姐儿: “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另外,第五十七回,薛宝钗看邢岫烟裙上挂着碧玉珮,告诫一番就宝钗又指他裙上一个碧玉佩……“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到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综合这几处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宝钗是不爱富丽闲妆的,花粉、玉珮、玩器,一概不爱。但是就是这样低调的宝钗,却把“昨儿”元妃才赏的和宝玉一样的红麝香串“可巧”就戴在了手腕上,宝钗的内心世界就在“可巧”二字上展现出来。元妃赏赐端午礼物,独宝钗和宝玉一样,作者写宝钗觉得“越发没意思起来”,细细想来,宝钗到底觉得有意思还是没意思?抓住文本这些不经意的地方揣摩,会体悟到很多潜藏的情味,会感受到曹雪芹一字千里的精妙。

 

延伸阅读
原文+在线试题

继续阅读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weinxin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月 19, 201701:00:53
  • 除非特殊声明,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助读 趣味试题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助读

第一二〇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导语】 贾政扶贾母等人灵柩到了南方原籍,安了葬。一日接到家书,看到宝玉、贾兰得中,甚是欢喜,后又见宝玉走失,复又烦恼。只得赶忙回来,在道上又接家书,知...
《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助读 教材资料

《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助读

第一一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导语】 临考之日,宝玉、贾兰辞了家人要赴考场,宝玉辞行的话却句句像不祥之兆。王夫人宝钗更是失声痛哭。贾环见他们去应考,又气又恨,便哄着邢夫人尽快把巧姐...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助读 趣味试题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助读

第一一八回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 【导语】 惜春执意出家,王夫人毫无办法,便问彩屏等谁愿意跟姑娘修行,一直没人响应。后来紫鹃走上前,说出了自己愿意服侍四姑娘的愿望。 后来王仁竟乘贾琏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