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代,有很多与清明节气相关的诗词哦!今天,小诗妹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几首经典诗词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天气预报明天有雨,平素喜欢雨,当然在清明这一天下雨,我更还会反对。清明常会下雨,不知这是上天执意的安排,还是大家集体的行为影响了天气。“借问酒家何处有”,可见“断魂”的不仅是行人,还有诗人自己。只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要借酒浇愁罢了。
亲人离开,带去了许多以前的生活和记忆,也带去了人生的希望与动力。我们多年奋力拼搏,第一是要我们至亲至近的人过上好日子,不再受世间各种辛苦,但直到亲人离开这个世界,这种理想还没有实现,而且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于是你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生活,于是人生就多了几分清醒与落寞。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读这首诗,不得不说清明节的来由:它的故事就起源于山西省的侯马市,侯马,古称新田,春秋时是晋国国都。
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当然后人已经无法理解晋文公的哀痛,更不会理解介子推的忠耿与淡泊。寒食这样一个节日也慢慢沦落为一种形式。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你的哀痛,与他人无关。这个结论虽有些沮丧,但也不免让我们惊醒些。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其实,类似写清明节这样关于节气的诗词还有很多哦。古代诗人应景写诗,或喜悦,或悲情,或婉约,或豪迈。千种风情,万种愁绪,都寄一诗之中!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语乐圈life
- 语文社区
-
- 关注公众号
- 优质资源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