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对应大本第176页)
考点1 修辞手法
鉴赏修辞手法“三步骤”
![]() |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
![]() | ①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③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
![]() | ①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③此修辞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给人一种凄凉之感,给全诗定下了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诗人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
C.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颈联中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尾联身为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
D.尾句“寂寞壮心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
【答案】D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的不满”无中生有。“寂寞壮心惊”内涵丰富,有内心的孤独寂寞,还有对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的忧心忡忡,等等。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
答:
【答案】示例:①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借代有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几种类型,诗中“烟尘”代边境战争是属于具体(烽烟与征尘)代抽象(战争)。“请缨”是用典,语出《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考点2 表达方式
鉴赏表达方式“三步骤”
![]() |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方式所起到的作用。 |
![]() | ①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技巧)?有什么作用? ②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③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 |
![]() |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歌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诠释这种表达方式。 第三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
(2020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解析】“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错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的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3 表现手法
鉴赏表现手法“三步骤”
![]() |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比兴等。 |
![]() | ①试赏析本诗的某种手法。 ②请结合诗句说明某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③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
![]() | 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诗人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 |
(201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内容)和结构(形式)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两方面分点作答。在情感表达方面,结合颔联分析可知,诗人希望主考官阅读自己的试卷,而不求朝廷之士呈上自己的论著举荐。结合尾联分析可知,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而颈联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心怀乡思之苦,身处凄凉之境却有一种立身刚直、不卑不亢、孤高耿介的品格,从而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在结构安排方面,其他各联都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颈联采取委婉表达的方法,即借景抒情,使得诗歌节奏得以舒缓,产生了含蓄之感。
考点4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古代诗歌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诗歌的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
(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这类试题的一般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技巧;第二步,分析运用。(即联系相关的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诗歌结构技巧“五考查”
1.考查整体结构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简要分析。(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就是景(事)——情(思)。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刻画得一般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做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答案】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突显主旨。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2.考查行文线索
【设问方式】
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
古代诗歌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中。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词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3.考查句子的结构作用
【设问方式】
(1)某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某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某句放在某位置上行不行?为什么?
【解题思路】
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
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
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
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二)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
【答案】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4.考查开头结尾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2)分析诗歌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解题思路】
对于这类题目的回答,可以从结构特点、表达特点上来考虑,也可以从语言特点上来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5.考查关键词语的结构作用
【设问方式】
(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诗中某字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统摄全篇,或收束全诗,或是线索,或烘托、对比、衬托。在高考对诗歌篇章结构的考查中,命题者往往着眼于关键词语在结构上的主要作用,从各个角度设置题目。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注】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答案】首联大意为: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对才高位卑的无奈。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中,首联“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的意思是: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其中,“登顿”指行路艰难;“栖迟”引申为失意漂泊;“愧”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不当所用的失望、无奈情绪;“宝刀”象征着武艺、才华。从结构上讲,此联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景物描写和抒发无奈、愤懑之情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