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应大本第180页)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于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于对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情感倾向及诗歌局限性的评价。
考点1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六关注”“三模板”
![]() | ①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 ②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③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
(续表)
![]() | ①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②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③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④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⑤请概括作者的情感。 ⑥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续表)
![]() | 关注题目 | 诗歌的题目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它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
关注作者 | 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由作者代言,即作者设想自己就是诗歌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作者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作者自身的形象。 无论是由作者代言还是作者自己,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 |
关注注释 | 在做题的时候,如果看不懂诗歌的内容,最聪明也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点明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
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 诗眼是一句诗中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 | |
关注意象 | 诗歌以抒情言志为目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寄托情感的地方。 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我们就能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 |
关注典故 | 古代诗人为了表达得委婉一些,往往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也会借典故以古喻今。 | |
![]() | ①情感概括题 |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
②情感分析题 | ①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②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分析时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所谓“分析”,就是要结合诗句,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时既要扣住具体字词,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进行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 |
③情感评价探究题 | 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
(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答案】B
【解析】首联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高人贤士为建立功业而历尽辛苦,死后,他们一生的事迹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从诗歌的后几句来看,人们的行为在当时或后世都会被误解。“糟粕所传非粹美”的意思是,史书典籍中所传的并不全是真实的。“粹”意为“纯粹”,解释为“全”,“美”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美丽,而应结合语境译为“真实”。此外,“区区岂尽高贤意”的意思是,区区纸张怎么能写尽高人贤士的意趣呢?由此可知,本诗意在阐明高人贤士的事迹难以完全被后人了解。诗歌只是部分否定,而“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则是完全否定。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历史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人贤士们的悲哀。在当时,高人贤士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到后世,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人贤士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完全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们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我们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分辨,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坚持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所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C、D
【解析】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错误。这里虽有作者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答案】①作者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作者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一、二句诗人列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作者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作者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考点2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三步骤”
![]() | ①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 ②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评价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也包括评价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 |
![]() |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④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
![]() | 第一步,明确表明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诗句阐述理由。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
(201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贵在实干,不计结果。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将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①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
四黎②之舍三首(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③。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中酒,即喝醉了。②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③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答案】作者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皙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以看出黎族百姓对作者的热情欢迎,从而引发作者“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了作者虽远在天涯(海南)却没有伤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皙言志的典故,借曾皙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