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对应大本第183页)
比较鉴赏是指诗歌之间的比较阅读分析、品评诗歌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鉴赏诗歌的不同风格。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上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主要考查点有:
①比较写作手法;
②比较意象内容;
③对比语言风格;
④对比思想感情及主旨。
考点1 比较写作手法
释义 | 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在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对比这些异同,能够考查考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
方法 |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
模板 |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 |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雨霖铃如何运用点染手法
“点”、“染”原为中国传统画技。国画家作画时,往往先用毛笔的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其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一般来说,点明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道破了这首词描写艺术的真谛。
柳永以画理作词,先点出、点明,然后以意渲染,点、染互用,把词意充分表达,技法十分高超。如刘熙载所举之例,先点出离愁自古而然,难以排遣;又借杨柳、晓风、残月渲染,赋情感于具体形象,使伤别之情。
更迭进一层:由晓风拂而想到昔日深情,望一弯残月而忆起佳人面容,见依依杨柳而思及恋人倩影。不仅使人看到眼中之景,更令人想到景外之人、人处之境及境况之悲,令人愁绪回肠,百感交结,有力地坐实、深化了前面所点之愁。
《雨霖铃》的点染之妙,不仅如刘熙载所说的点后再染,更重要的在于先染后点。词的开篇就采用了先染后点的手法,缘情布景,渲染氛围,整个上片句句都在言情,却无一语直接言情,因此词的上片都是在染。
换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才在上片蓄势极足的情况下,如闸门大开,将堆积已久的感情倾泻而出,点破“离别”的情感内涵,这是点。
答: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而“悠悠江海行”则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时,往往先用毛笔的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其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一般来说,点明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解析】比较分析两首诗的题目,可知两首诗在描写塞外景物时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别友人,写的是眼前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将赴”而“留别”,是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两首诗的内容相同而使用的手法不同。
考点2 比较意象内容
释义 | 对于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所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
方法 | 分析形象(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离题万里。 |
模板 | 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此题属于比较鉴赏题,题干中已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即意象和情感。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找出各个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猿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晓行巴峡》描写三峡时,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从诗歌最后一句“稍解别离情”可知,诗人还有一点淡淡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
【答案】相同点:都写了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风土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考点3 对比语言风格
释义 | 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本来就不一样,诗人的不同心境、不同表达目的又往往决定了诗人在诗歌中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不同的诗歌即使有时候运用同样的意象,针对同样的话题,其语言表达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
方法 | ①明确所比较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在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其不同的语言风格。 |
模板 | 前诗运用了××手法,语言上××,抒发(表现)了××情感(主题);后诗运用了××手法,语言上××,抒发(表现)了××情感(主题)。 |
(2018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答案】A
【解析】“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不正确。作者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引发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且从最后两句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行为和坚韧不拔的壮志的赞叹,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
考点4 对比思想感情及主旨
释义 | 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思。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 |
方法 | 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③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
(续表)
模板 |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 ②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后诗侧重表现××。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曹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平生遭遇:三十年前学习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赴国难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曾卖了宝刀;而今“我”臂力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曹诗与辛词题材相似,但曹诗通过追忆以往峥嵘岁月,抒写的是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存为国杀敌、报效国家之心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以往抗金的战斗往事,表达的是作者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