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代诗歌整体鉴赏
(对应大本第155页)
一、古代诗歌鉴赏“七角度”
1.标题
第二课时:
4.“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代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释
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倒装结构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分类 典型例句 阐释
名词活用作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意思是“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并序》)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整句诗的意思是:“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整句诗的意思是:“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整句诗的意思是:“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作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整句诗的意思是:“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
(3)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汉代将军周亚夫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后称严整的军营为“柳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的崇高心灵。
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
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了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
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
【解析】对本诗颔联的手法理解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他们冰冷的铁甲难以上身”。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没有运用互文的手法,上句说的是战士的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由注释可知,借用这一典故旨在塑造戍边将士认真和恪尽职守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5.典故
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加强了诗歌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鉴赏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让考生厘清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意,搞清诗人用典的意图,即诗人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只有深入理解了典故的含意,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文学、历史典故,特别是初高中课本中涉及的典故,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方能更好地读懂诗歌、鉴赏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 白 牡 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幕,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星宿的位置),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互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红牡丹怒放时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片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明月,在风的吹动下,水面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只怕下次重来之时,和这次所见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风吹牡丹,香消花落,只能见到凋零在地、衬着绿草的残花了,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解析】“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错,“不必繁弦不必歌”,是说不需要繁华的歌舞,并没有实际描写动态的景象,并非以动衬静。
2.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运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原始意义,然后结合诗句,体会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颈联上句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从“看久”“愿成”等语可以看出,此处用典意为诗人愿意变为蝴蝶以与牡丹相伴,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下句运用鲁阳挥戈的典故,鲁阳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诗中的“惜”字可以看出,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希望时光能够倒流的感情,体现出了诗人对牡丹的不舍之情。同时,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诗人时处晚唐,目睹国家衰颓,故引用鲁阳挥戈之典,抒发自己希望有人改变晚唐危局的深意。
6.题材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宏观角度看,诗歌题材相同,往往情感相近、手法相似。我们可以借助题材这一“抓手”来“推断”这一类诗歌的大致思想情感和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由类及篇”地赏析一首首具体的诗歌。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可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闺情宫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即景感怀诗、即事抒怀诗九类。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又要把功夫用在对诗歌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只有这样,方能快速读懂一首古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词人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解析】本词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其实在繁华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词人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中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说隋军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词人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词人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朝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7.注释、题干
高考所选诗歌的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诗人,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
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选择题的题干由四个选项组成,具有如下特点:
①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②信息含量大,包括了对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③大多在细节上设误。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夜 泛 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北宋宣政年间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②传邮:朝廷文书。③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④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再用南朝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感,饱含怆楚沉痛之绪。
B.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挨难耐之情。
C.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D.全诗一路写来,眼前景、身历事、心中情融合无间,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
【解析】“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错。结合注释“北宋宣政年间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可知,首句写祖国灭亡、异朝为臣的屈辱,悲叹自身如孤云漂泊,无依无凭。“出岫云”是无根无倚、漂浮不定的意象,寄寓诗人对浮世变迁的感慨,写身世飘零之感,并非表达向往自由之情。
2.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
答:
【解析】颈联描绘了月光照耀的优美山景,傍船飞掠的白鹭轻姿的景象,这是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联系颔联“传邮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老却人”,写金人府衙烦嚣人事之扰,“看不厌”“自相亲”,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喜爱,暂时摆脱俗务的喜悦之情。联系颔联“传邮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老却人”,“扰扰”写出了诗人终日处置纷至沓来的文书的烦恼,“区区”写诗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的难挨难耐,与颈联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形成对比映衬,凸显了诗人暂回故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看不厌”对“自相亲”,运用对仗,词性协和,色调和谐,音韵优美。
第三课时:
二、七种常考诗歌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七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1.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见手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情感: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常见手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内容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惜海棠
刘克庄
尽是手成持,合得天饶借①。风雨于花有底雠②,著意相陵藉③。
做暖逼教开,做冷催教谢。不负明年花下人,只负栽花者。
【注】①饶借:宽容,容让。②雠:同“仇”。③陵藉:侵凌,欺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题为“惜海棠”,首句便写出了词人对海棠倾注心血,亲手侍弄的珍爱之意。
B.“雠”用语新奇,词人借此感叹风雨欺凌海棠,与尾句“只负栽花者”呼应。
C.词人想尽办法调节冷暖,为的是让第二年看花的人能够看到更美丽的海棠花。
D.这首词以口语化的语言入词,将一片惜花、护花之情尽情托出,令人倍感亲切。
【解析】“词人想尽办法调节冷暖”理解有误,应是词人抱怨上天阴晴不定,对海棠百般捉弄,时而春风和暖逼着花朵盛开,时而又降下凄风冷雨催促花朵凋谢。
2.这首词短短四十多个字,语意却几经起伏,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词题为“惜海棠”,首句便写出了词人对海棠倾注心血,亲手侍弄的珍爱之意;“合得天饶借”说海棠应该得到老天“饶借”爱护;“风雨于花有底雠,著意相陵藉”感叹风雨欺凌海棠;“做暖逼教开,做冷催教谢”抱怨上天阴晴不定,对海棠百般捉弄,时而春风和暖逼着花朵盛开,时而又降下凄风冷雨催促花朵凋谢;“不负明年花下人”将一片惜花、护花之情尽情托出。诗意层层递转、起伏。据此分析即可。
2.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见手法
内涵:
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情感: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常见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安史之乱后于归乡途中所作。②估客:商贾。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后泛指江南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心中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尾联抒发感慨,多年征战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D.本诗四联依次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和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解析】A“喜悦心情”错,“犹是”一词表示还要一天的航程,表现了诗人的失落之情。C分析错误,因为战乱,诗人以前的家业丧失殆尽,然烽火硝烟未断,江上仍不时传来战鼓雷鸣之声。D分析错误,这首诗没有用典,语言平实。
2.本诗的诗眼是“愁”,请结合全诗分析“愁”的具体内涵。
答:
【解析】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写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地望见汉阳城,还需独自漂泊一日就能回到家乡了。“犹是”一词,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但不能速归的心情。颈联“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写诗人的鬓发也渐渐斑白和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悲叹年华易逝。“愁鬓”感叹人生易老,“秋色”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写出了诗人的家业已被毁灭,表达了无家可归的伤感之情。“更堪江上鼓鼙声”是说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阵阵战鼓声,说明当时鼓声不断,战争不断,诗人借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3.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见手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情感: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常见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夏别宋之悌【注】
李 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年)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地点,写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与远处的大海相连,想象丰富,境界阔大,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B.颔联点题,并巧妙运用数量词“千里”与“一杯”,将丰富深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颇耐咀嚼。
C.颈联写景,由“晴日”到“晚风”,暗示时间推移;“谷鸟吟”“江猿啸”皆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感动。
D.整首诗意象鲜明,艺术构思巧妙,跳跃性很大。前三联写景叙事,尾联直抒胸臆,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空间。
【解析】“‘江猿啸’皆以乐景写哀情”错,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所以是“以哀景写哀情”,不是“以乐景写哀情”。
2.诗人为什么会“于此泣无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首联“楚水清若空”交代送别地点,“遥将碧海通”交代友人将要去往被贬的地方,路途遥远,惜别难舍,据此可以概括出①③。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据此可以概括出②。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诗人心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啼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据此可以概括出④。
第四课时
4.边塞征战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见手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情感: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常见手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如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如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如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如《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如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歌行并序(节选)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①金②伐③鼓下榆关④,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注】①扌从:撞击。②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钲、铙等金属乐器。③伐:敲击。④榆关:古关名,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将军得宠而骄,为后文将军轻敌埋下伏笔。
B.“扌从金伐鼓下榆关”四句接着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了边塞诗的特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军前半死生”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是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解析】“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错,事实上“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突出的是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袭来。即利于敌人,而不是利于己方。
2.本诗序言说“感征戍之事”而和之,本诗节选部分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诗节选部分抒发了哪些情感。“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期待将士们要保家卫国,杀敌立功,报答皇恩。“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等句说明边塞条件艰苦,征战戍守很不容易,突出了战士们的顽强,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怜悯之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出诗人对主将的愤恨,战士们战死疆场,而主将们却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这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利。诗人通过战场情景的再现,表现了对战士们的同情和对主将的不作为和荒淫无耻的批判。总之,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5.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见手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情感: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常见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哀景衬哀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古迹有怀、古迹等字眼。
内容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史二首(其一)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用来比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而厚重。
B.第一、二句采用对举的手法来叙事。第一句称霍去病的官职,第二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本诗前两句写史,后两句写实,借史说话,抒发感慨,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
【解析】“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而厚重”理解错误,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势力一天天增大,而任安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而离去。世道颓废厉害如江河日下,我的坚持正义的心坚定得如同黄河三门峡中的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愤沉痛。
2.纵观全诗,分析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解析】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了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进行斗争的宣言。
第五课时
6.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见手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情感: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描写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常见手法:
①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③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溪
梅尧臣【注】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北宋诗人。此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错,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被修剪过,平坦的沙岸上,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应是表现了“溪水平静”的特点。
2.请概括并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
答:
②闲适恬淡之情。诗人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而又生意盎然的景象,寓情于景。
③老当益壮之情。从“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诗人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
【解析】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首联“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不由得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尾联“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这两联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东溪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从颔联和颈联看,这两联主要是描写东溪之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表达了诗人的闲适和恬淡;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表达了诗人的老当益壮之情。